English

图书馆何时能“巍然挺立”

1998-02-1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

波澜壮阔的西部开发呼唤科技、文化、信息的滋润,相互交汇而积淀丰厚的多民族文化亟待开发,而被称为“现代综合信息源”和“科技文化长廊”的图书馆在这里却让人翘首期盼了十余载:

十年前,当刚开工不久的新疆自治区图书馆工程被列为“停缓建的楼堂馆所”时,风波骤起。一时间,众多知识界人士充满迷惑、不满、指责的信件、电话,纷纷涌向报社、电台,新疆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《寻找图书馆》的长篇通讯,呼吁全社会关心、支持图书馆事业,在区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。

可谁料想,苦苦“寻找”历经十余载漫漫岁月!时至今日这个从1986年7月动工兴建的图书馆工程,离完工依然遥遥无期。12年间,首府乌鲁木齐已扩张为繁华都市,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装饰华美的商场、摩登气派的宾馆、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等令人目不暇接,美不胜收。与图书馆新址仅一墙之隔的“环球大酒店”,富丽堂皇,高达24层,两者形成鲜明对照。初春,记者来到新图书馆建设现场,只见三层小楼瑟缩在群楼之间,墙体色彩斑驳、散放的建筑机械上残雪点点、脚手架在风中呆立……

图书馆人想方设法,利用已建成的馆舍局部对读者开放,职工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惨淡经营。据介绍,日前工程尚缺少资金976.8万元。当初设计建筑总面积为24700平方米,藏书300万册,阅览席位2500个,配有学术报告厅、目录厅、采编楼等,在西北地区堪称一流。时至今日,它在全国已倒数第一,就连动工较晚的西藏自治区图书馆也于1996年完工启用。因主体工程迟迟难以完工,阅览室内冷冷清清,每年前来借阅的人员仅有6300人次左右,借阅书刊不足2万册。而1986年在老图书馆全年借阅的人员达67274人次、借阅各类图书杂志143103册。雪上加霜的是,因购书费短缺,图书入藏量逐年递减,近来连续4年未购置一本新书,造成文献资源的贫乏和新信息的断流,已很难吸引用户与读者了。

新疆图书馆怎么了?自治区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给予了支持,先后为工程投资3400万元,图书馆人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做出了各种努力。问题的症结何在?

有人说:“任意停建哪处楼堂馆所,其经费就够建一座图书馆的。”其实众多高楼大厦,大多是企业或独资、或合资建设的项目,这并非政府行为。然而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应如何扶持图书馆这一公益事业呢?《新疆图书馆》杂志主编杨峰认为,国家对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保护性倾斜政策相对滞后,尚未运用价格、税收、信贷等经济杠杆在政策上采取优惠办法,给予扶持,有关公共图书馆情报信息业的保护法规尚未健全。如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,欠缺的经费是能够解决。

记者同一些企业经理、机关人员、书店职工、街道居民等谈起此事,大多数人则表现漠然,认为这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。对此,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孙志立颇有感慨地说,大多数人只知道图书馆的书是供消遣的,而对其传递科技情报、开发智力资源、促进信息交流的作用缺乏了解,更谈不上主动利用与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,因此对图书馆事业的兴衰不大关心。据记者了解,尽管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呼吁,大家一起来关心、支持图书馆事业,图书馆也承诺为捐赠者建立永久性纪念碑,但截至目前响应者寥寥。

政策滞后、社会群体意识的滞后,以及图书馆自身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,是图书馆陷入困境的根源。新疆社科院、新疆大学、新疆图书馆的有关专家一致认为,各级领导要重视图书馆事业,在政策上给图书馆一些倾斜,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,逐步构筑起财政拨款、社会集资、自我积累的筹资机制。图书馆自身应变封闭式“藏书楼”为开放型的综合信息源,深入社会调查研究,及时掌握社会经济节奏和信息脉搏,合理配置资源,通过对文献的收集、加工、储存、转化、传递,来满足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需求,实现信息产业化,为市场经济服务,为改革开发服务。唯如此,图书馆方能“巍然挺立”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